魔與佛之間|修行路上的拉扯與覺醒


在佛教與道教中,「魔」與「佛」的定義雖略有不同,但本質上都指向修持路上的阻礙與引導。

首先,我想談談「魔」的概念。

 

魔,在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魔王「波旬」。

他在釋迦牟尼成道之前,屢次以辯論與誘惑阻撓佛陀證悟。

這種阻礙,不只是外在的挑戰,更是內心的煩惱與動搖。

 

我們常說修持要修「身、口、意」,而魔就是干擾這三者的清淨。

當你心中有不安、憤怒、反對等煩惱時,這些就被稱為「怒母」,也是魔的一種表現。

 

在佛教與道教中,魔可分為「內魔」與「外魔」:

內魔:貪、嗔、癡等內在煩惱。

外魔:外在環境的誘惑與干擾,例如煩惱魔、死魔、天魔等。

魔的厲害之處在於,他能通過我們的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五根來影響我們的「意」念。

舉例來說,魔能讓你看到你喜歡的事物、聽到恐怖或誘惑的聲音,進而動搖你的心志。

 

 

我曾為工作往返非洲多次,體驗過54度高溫的極端環境。當你從酷熱中走進冷氣房時,頓時皮膚感受到極大的舒適感,這種感官的變化就是魔的掌控。你能否在這樣的誘惑中保持定力?這是修行的挑戰。

 

我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魔與佛的拉扯:想像你的手指在兩條橡皮筋中間,一邊是佛祖師,一邊是魔。當你向佛靠近,魔的拉力就加強,反之亦然。問題是,靠近佛的橡皮筋只有一條,而靠近魔的卻有好多條。如果你心中沒有祖師的力量,那麼你就會輕易地被魔拉走,永遠無法靠近佛。

 

這就是修行的困難之處。

沒有堅定的信仰,就難以抵抗魔的誘惑。

你必須讓心中有祖師的力量,才能在拉扯中保持平衡,才能慢慢接近佛這一端。

簡單的說,就是隨時請祖師做主。

 

在我加入「希夷門」之後,我深刻體會到修持的核心是「身、口、意」的清淨。

這三者又可分為內與外:

內在的障礙:貪、嗔、癡。

外在的干擾:眼耳鼻舌身的感官誘惑。

 

希夷門教導我們以「定靜慧」來對治這些障礙。

例如:

定:控制眼耳鼻舌身的慾望,讓心定下來,不受外界干擾。

靜:行住坐臥皆會因為心定了而安靜。

慧:定靜自會產生真正的智慧。

我自己打坐時,身體雖然靜止,但心卻常常飄到紐約、舊金山等地,或是帳單還沒付、事情沒做完。突然驚覺「定」的真義不是身體不動,而是心不動。只有心定了,嘴才不會亂說,行為才不會偏差。

 

 

修持最大的困難是:你不知道自己已經入魔。

你以為歡樂或痛苦是正常的,卻不知道那是魔對你的影響。真正的修行,是要讓你在每一刻都能保持清明。

佛教有一句話:「祖師再厲害,也無法改變你的因果。」你種下什麼因,就要擔當什麼果。但只要真心懺悔前過並即時改善,祖師慈悲,一定會讓你原本該承受的苦果變小,但你仍需承擔。

另外也說「智慧不可賜,妙法不可說」。你若不願修持,不願聽法,不斷拆文也不願接受祖師的文示內容,那麼再多的智慧與法門也無法幫助你。

 

 

最後,我想分享一句話:「天雨雖寬,不潤無根之草;道門廣大,難度不善之人。」

意思是:即使法雨普降,若你沒有信心、沒有願力,就無法被滋潤。

修行不是來「shopping」,而是要真正投入、真正實踐。

願我們都能在修持路上,認清魔的干擾,堅定信仰,修身口意,成就智慧。